语文视野
-
11-082024
叶小沫:一生不厌世 一世不厌足
说起爷爷,我常常会想到“未厌”这两个字。我知道爷爷给自己最早的书屋起名《未厌居》,还知道爷爷早年有两本集子,一本是1928年出版的小说集叫《未厌集》,一本是1935年出版的散文集叫《未厌居习作》。看来在那些年里,爷爷对“未厌”这两个字情有独钟,而我却一直弄不清楚“未厌”这两个字的含义,也不知道爷爷用它做书屋和书名的缘由。我曾经为此查看过爷爷为《未厌集》写的前言。
-
11-012024
叶家三代和《古代英雄的石像》
叶老、小叶老身后,在他们一生倡导的务实精神影响下,有关他们父子的纪念活动,无论是学术、文学、教育、编辑思想研讨,还是实践活动,都努力贯穿和崇尚一种实实在在的风格,避免“高大上”的浮夸和空虚的吹捧,而立足于推动实际工作的效果;叶小沫等叶家孙辈所写的纪念、回忆祖父、父亲的书籍和文章,也体现一种实事求是、言之有物的文风,力求对人们的认识和工作有实际的帮助。可以说,对石像化、空虚化的担心与摒弃,贯穿了叶家三代人。他们甘做铺路石子,身体力行,为社会贡献了一种做人行事的风范。
-
11-012024
开拓现代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之路
叶圣陶先生是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新中国语文教育的奠基者之一。2024年10月28日是叶圣陶诞辰130周年,课程周刊特约请专家撰文,探讨叶圣陶相关教育思想的价值意蕴及对今天教学改革的启示,以飨读者。
-
10-222024
不懂“世故”和“生存的策略”的“语文工作者”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而他自己则说他“我不是什么家”,“只是个普普通通的语文工作者”。今年是他老人家诞辰130周年(1894年10月28日),为了了解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我拜读了很多评介他的文章,印象最深的是张中行的《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记叶老重视语言和文风的二三事》(刘国正 毕养赛主编:《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谈“语言和文风”,当然离不开“人”。张中行称赞叶圣陶“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进而说到叶圣陶
-
10-062024
吴思敬:治学的楷模,人生的导师——洪子诚先生的学术人格
我与洪子诚先生是20世纪80年代相识的,至今已有40余年了。接触较多、联系较为密切,则是到了21世纪之后。21世纪之初,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获批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需要在全国同行专家中聘请学术委员会成员。洪子诚先生便是诗歌研究中心所聘请的首届学术委员会成员。
-
09-152024
又见一轮中秋月,共赏人间好时节
-
08-272024
叶至诚谈写作:假如我是一个作家,作品里要有我自己
假如我是一个作家,我要努力做一件在今天并不很容易做的事。那就是:作品里要有我自己。 在作品里,我要使读者不仅看到我的各种各样的人物,而且还清楚地看到我;不仅了解我的各种各样的人物,而且还了解我;不仅熟悉我的各种各样的人物,而且还熟悉我。即使我不著名,读了我的人物的故事,人们可以准确无误地说:啊,这是某人的作品啊!
-
06-082024
世界文学图景中的中国写作——曹文轩创作、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2024年5月12日,“世界文学图景中的中国写作——曹文轩创作、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与文艺争鸣杂志社共同主办。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高洪波,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姜国华,北京大学中文系谢冕、洪子诚、温儒敏等专家学者50余人出席会议。
-
04-012024
复旦附中名师追寻语文教学之道
我成为一名语文教师其实是因为一连串的意外,在我小的时候,是万万想不到自己将来会从事这个行当的。
-
01-122024
郭娟:卞之琳的诗文与青春往事
卞之琳的诗,是让人着迷的一个谜。诗都不长,字句端丽明白,意涵幽远,似乎感受到什么,却又迷蒙着,不可清晰道出。如眼前徐徐转动的七彩宝塔,甚为玲珑,却无从解构;又似远处的海市蜃楼,光景缥缈,可望不可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