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的人,寻着故事回家
2022-11-30来源:“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唯一官方网站202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以表彰其“对殖民主义文学的影响,以及对身处于不同文化夹缝中的难民处境毫不妥协且富有同情心的洞察”。将近一年后,古尔纳作品第一辑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并推出,包括五部作品:《天堂》《来世》《海边》《赞美沉默》《最后的礼物》。
《天堂》和《来世》追溯桑给巴尔祖辈,讲述主人公逃离殖民统治、流浪异乡的故事,两部小说可以当作“成长小说”来阅读。《海边》以多视角叙述的方式揭开主人公背井离乡的原因,将小到家族恩怨、大到殖民独立史的种种记忆镶嵌进宏大的时代社会图景,曾入围2001年布克文学奖长名单。《赞美沉默》和《最后的礼物》则可视作姐妹篇,聚焦两代移民遭遇的身份危机,并尝试探讨出路何在。
活动现场
近日,“离散的人,寻着故事回家——阅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新书分享会在北京举办,上海译文出版社邀请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作家邱华栋,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徐则臣,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前所长、学者陆建德和外国文学资深出版人、译者冯涛,分享对这位新晋诺奖得主的阅读感受并探讨其文学价值。该分享会由冯涛主持。
“熟悉的陌生人”
犹记得去年诺奖揭晓之时,守在电脑屏幕前的中国媒体都感到一阵茫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是谁?在此之前,中国大陆的读者几乎没有听闻过这位作家,遑论其作品。唯有多年前译林出版社引进的一本非洲短篇小说选里,曾出现过这位作家的身影。不只是中国,全世界各个国家,甚至英语世界的读者都对古尔纳有种陌生感。古尔纳获奖,可谓爆出了冷门。
近一年后再回忆这件事,陆建德对诺奖委员会做出的这个决定感到由衷敬佩。他表示,古尔纳在众星云集的英国作家群里不算特别突出,选择他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并最终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凸显了委员会的勇气。古尔纳小说的特色在于,精致的叙述方式不断带给读者挑战。阅读古尔纳的过程就是克服这种叙述难处的过程,也是阅读愉悦的来源。
“一个作家如果不够复杂,他可能是有问题的。” 徐则臣认为,世界的复杂性意味着作家也要用复杂的方式进行诠释。古尔纳之所以获奖,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间进行了缝合。古尔纳的小说既是地域性的(坦桑尼亚或桑给巴尔),也是世界性的。尤其当他在英国接受西方文化教育,返回故乡后创作的作品,可以“随时在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来回切换,做比较”。如果古尔纳的视野局限在坦桑尼亚或桑给巴尔,一直述说本地的故事,缺少世界性参照,或放回到更宏大的背景,故事便很难有张力,他也很难获奖。
冯涛称古尔纳是一位“熟悉的陌生人”。古尔纳获奖,就像一束强光打在一位一直跳舞的舞者身上,让观众看到他的舞技有多么精湛。不只是因为光照的缘故,大家才发现舞者的舞技,而是他一直都跳得这么好,只是没有被发现。邱华栋颇为认同这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2021年这束光打到古尔纳的身上,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文学空间,新的文学天地。”
古尔纳首辑五部作品
殖民与移民,聚焦身份问题
之前,上海译文出版社举办古尔纳新书发布会,古尔纳特意发来视频致辞。在视频里,古尔纳表示读者若想进入他的文学世界,可以先从《天堂》和《来世》读起。这也是邱华栋最先阅读的两本古尔纳小说,读完后他对古尔纳的建议深表认同。
古尔纳的小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书写桑给巴尔小岛的殖民历史,一类探讨移民身份危机。这一点与他的经历息息相关:古尔纳出生在东非海岸边的桑给巴尔岛,并在此长大。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桑给巴尔不断上演动荡的历史,先是被英国殖民数十年,后短暂独立,并于1964年与坦噶尼喀合并组成坦桑尼亚。1968年,古尔纳以难民身份赴英留学,并在随后几年间用日记写下自己漂泊异乡的感受。这些内容后来演变成了古尔纳的第一本小说《离别的记忆》。
邱华栋认为,古尔纳的小说将记忆和现实交织在一起,刻画两次世界大战和当下难民问题的图景,呈现了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在一百多年间深邃、痛苦、复杂的关系。通过阅读这位异域作家写下的陌生经验,邱华栋唤起了自身的生命经验。“文学作品最神奇的地方在于,不管书写哪里,只要书写主体还是人类,别处的经验就是我们的经验。”
陆建德表示,古尔纳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多元的、混杂的、“绝对的家园再也回不去”的现代社会,我们要学会在其中找到一个相对合适的空间。同时,古尔纳移民题材类小说展现出一种身份上的“混杂性”,“不一定要追求一个特别纯而又纯的身份认同,那样既不现实,也会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徐则臣称阅读古尔纳的小说有如看宗教典籍,去掉了火气。这与古尔纳给他的印象一致:朴素、平和,对照到小说里便是不紧不慢的叙述方式。古尔纳之所以能沉得住气,在于他拥有宽阔的全球化视野。徐则臣认为,这种视野得益于古尔纳在英国的求学经历,尤其是他对后殖民作家的研究。“当作家处理的仅是偏僻、个体化的写作资源,容易产生猎奇式的描绘。古尔纳则后撤一步,选择站到更广阔的背景中。”
古尔纳的沉稳也给陆建德留下深刻印象,他称呼古尔纳是一位老练的作家。作品篇幅虽然不大,但用笔很注意铺陈,也忠实于叙述的技巧。他提醒读者注意,阅读古尔纳的第一人称小说,一定要与叙述者“我”保持清晰的距离,不要被叙述技法所迷惑,才能发现更多被遮蔽的细节。
古尔纳
感悟与启发
“文学到底有什么用?文学没有什么实用价值,饿的时候它不管饱,冷的时候它不管暖,为什么我们还需要文学?”冯涛在自问后总结,“文学是一种精神的需求”。读者之所以对古尔纳的小说感到熟悉和亲切,是因为古尔纳小说跨越了大陆和大陆之间、文化和文化之间的隔阂,为读者提供了精神的需求。
读者在古尔纳小说里找到的共鸣,不是殖民因素使然,因为大家都没有被殖民的经历,古尔纳也没有,他是在回溯故乡的殖民历史;而现在很多人背井离乡,跑到城市里生活,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称得上“移民”。不同的是,古尔纳是移民异国,现代人是移民他乡;相同的地方在于,大家都会在精神上产生某种困惑,比如无法在城市找到原初在故土的归属感,类似这种疏离的感受会在古尔纳小说里得到深切的呈现。
陆建德的共鸣在于,古尔纳的小说让他看到了,每个人身上其实都背负着历史的包袱。就像他说的,历史时不时就会进入当下的生活,想要抛弃或改变这个包袱,既不现实,也困难重重。最终,只能通过达成某种妥协,追求一种更大的对自我的“生成”。
古尔纳给邱华栋带来了两个启发。一,古尔纳属于那类未来50年仍有读者阅读的作家,是人类文学史上的鲜明路标。二,古尔纳用英文写作,壮大了英语文学的繁荣,这让他想到一位用中文写作的日本作家。他期待未来有一天,当中国文学足够强大,会有其他语种的作家来到中国,创造一种新的属于中文的世界文学。
徐则臣读完古尔纳的感受是他与其他非洲作家不同,他的视野没有局限在一个地方,而是联结不同文学、不同种族、不同文化,是一位真正意义上全球化时代的作家。“古尔纳的写作开阔了我的见识,不仅仅是文学上,更多也是社会学上。读他的小说,我看到的不仅是一块小地方,而是整个文明,甚至不同大陆之间的融合。”徐则臣由此感悟到,作家不要过于计较非得有一个“预设”,并以文学的方式论证“预设”,而要兼顾不同层面的整体感,不单单是创作局部的地域文学。
据悉,古尔纳作品上海首发会也将在近日举行,孙甘露、小白、毛尖、黄昱宁四位作家将参加分享活动。古纳尔作品第二辑五部作品《离别的记忆》《朝圣者之路》《多蒂》《遗弃》《砾心》也已在编辑出版过程中,不久读者将可以一睹古尔纳作品的全貌。
-
叶至诚谈写作:假如我是一个作家,作..
2024-08-27
假如我是一个作家,我要努力做一件在今天并不很容易做的事。那就是:作品里要有我自己。 在作品里,我要使读.. 查看详情 -
世界文学图景中的中国写作——曹..
2024-06-08
2024年5月12日,“世界文学图景中的中国写作——曹文轩创作、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 查看详情 -
复旦附中名师追寻语文教学之道..
2024-04-01
我成为一名语文教师其实是因为一连串的意外,在我小的时候,是万万想不到自己将来会从事这个行当的。.. 查看详情 -
郭娟:卞之琳的诗文与青春往事..
2024-01-12
卞之琳的诗,是让人着迷的一个谜。诗都不长,字句端丽明白,意涵幽远,似乎感受到什么,却又迷蒙着,不可清晰道出。如眼.. 查看详情
-
教育部公布2022—2025学年 中小学生全国性竞赛活动通知
-
第十八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启事
-
教育部公布2020-2021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0—2021学年 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的通知
-
赏读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夏立君的散文
-
17年17届“叶圣陶杯”新作文大赛获奖精选图书出版发行
-
喜报来啦!十七届叶圣陶杯十佳小作家张天娇被世界顶尖大学录取
-
中国校园文学馆征集资料启事
-
《第十七届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问世
-
《中学生》杂志“新作文高中月刊”征稿启事
-
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颁奖典礼在泰州溱湖成功举办
-
第十七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现场决赛山东赛点成功举办
-
第十七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现场决赛河北赛点成功举办
-
第十七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现场决赛湖南赛点成功举办
-
第十七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现场决赛江苏赛点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