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杯大赛用实例告诉你:什么样的文章才没有AI味
2025-03-27来源:“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唯一官方网站
叶圣陶杯大赛组委会用实例告诉你:写什么样的文章才没有AI味
小编说
AI时代来临,有关AI替代了很多人工、很多行业的事例不胜枚举。有些写作者也担忧,是不是写作行业终将会被AI所取代,也有人担心自己辛苦写出的稿子被判为AI写作该怎么办。带着对这些问题的疑问,我们叶圣陶杯大赛组委会做了个粗浅的实验。让AI来判断人类创作与AI创作到底有何不同?哪些是AI目前不能替代的?一起来看看Deepseek怎么说。
同学关系
乡野长大的林子非,从小触目所及的不是土地,就是庄稼,有一种来自 自然的单纯质朴,很少考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在地里劳作的时候,周围经常静悄悄的,四顾无人。抬头仰望的是浩渺无垠的天空,低头看到的是宽广厚重的土地。除了手脚并用地拔草插秧,林子非的脑子里常常只有冥想,再无其他。
这时的林子非,很容易就相信有个无所不在的神明在看着毫无遮拦的自己。这种暴露在天地怀抱里的凝想, 除了对往事的反复回忆,对未来的憧憬,就是对生命本源的模糊探究。她想的都是与自身相关的事,很少去想别人的事。
小学时,林子非就很明显地显露出人际关系中反应迟钝的一面。班里谁 跟谁好了,谁说谁坏话了,她这个班长总是最后一个才知道。
听到同伴的议论,她总是很吃惊:“你们怎么知道的?”“我看见谁跟谁在一起说话来着, 说了很长时间,我一走过去,他们就不吱声了。”“这样就叫好上了?”林子非很惊讶。“这还不叫好上了叫什么?”同伴更惊讶。“你们真厉害,以后都能当特工。”林子非笑着说。当时他们从几个月到村里放映一次的露天电影中 看到,特工就是全世界最聪明最叫人佩服的人了。
在整个大一,林子非努力地适应着新环境,非常吃力。生活的琐碎,功 课的繁杂,都已经让她竭尽全力了。同学之间,她本能地觉得只要真诚相待就没问题了,她从来就没想过,“人际关系”竟然还是件需要特意考虑的事。
小学时,即使有吵架,那也是小孩子不懂事罢了。中学时,同学之间的交往虽然算不上密切,但大家都很友好,学习时间又那么紧张,似乎没人关注其他。并且,高中住的宿舍,是个三间房子的大开间,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同学混杂在一起,很难有家的感觉。而在大学里,七个人一间,很容易就认为是自己的家。林子非想当然地以为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她们就是朋友,就是最亲密的人。她没想到,事情远远没有她想得那么简单。
隔壁六一七宿舍有个女生受排挤。她为了要融入那个小团体,就必须接 受被室友差遣:不爱打水的,让她去打;忘了值日的,让她去值。
她们这个六一八宿舍,虽然没有这么明显的驱使,但有更明显的漠视。她们想逛街或逛公园了,只会挑自己方便的时间,而绝不会问林子非和巩怀娟什么时候方便。甚至她们什么时候商量的,林子非都不知道。巩怀娟可以很高兴地放弃原来的计划,随大家一起出游。林子非就感觉受到了莫大的屈辱,她愿意帮助和迁就别人,但那必须是她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别人命令她或强迫她做的。
原来宿舍这个小集体的和谐,也是需要屈就自己才能达成的,即使是在 被称为“象牙塔”的大学里。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后,林子非很难过,也有种 难言的悲哀。她感觉加入团体的悲愤,要远远大于融入的快乐。
生长背景有差异,生活习惯又不同,大多数的同学,尽管表面上客气着,但心底里的歧视,还是会有意无意地冒个头。就像碗里的沙粒,在你吃得畅快的时候硌你一下,提醒你不要忘记这份差异的存在。巩怀娟性格随和,受到嘲笑时,不太当回事,有时也会笑着反击回去。不像林子非,又羞涩又倔强,不会讨人喜欢,只会硬邦邦回击。林子非的自尊太强,又非常敏感。
林子非有非常随和的一面,任何时候都没有主动攻击性。即使受到了攻击,如果没有触犯底线——这个底线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一切都凭她的感觉。感觉没有受到侮辱时,只会笑一笑;一旦突破了这点,自尊受到了伤害,便反唇相讥。比如,“你穿的那衣服一点都不好看”“我自己觉得好看就行”。要是对方的语气或神色不是开玩笑,而是带了明显的轻蔑,林子非就毫不客气地加上一句:“你以为你就是标准啊!”
林子非觉得自己很像个足球守门员,不会主动进攻,但很擅长防守。至 于防守的杀伤力,完全取决于进攻者的攻击力。但反击也只是当时的,同力、 同步进行的,不会过分地回击,更不会暗中去策划、悄悄地实行。如果不再被 冒犯,也就到此为止了。凡过去了的,也就不再计较了。
但更多时候的侵犯,不会这么明显,而是很隐晦的。林子非在回击之后,也常常反思自己是不是太敏感了,也许不是人家的本意呢,是不是对别人构成了伤害。被人攻击似乎成了正当行为,反击则成了小心眼了。往往是事情过去了三天,林子非才想出当时的自己该怎么说怎么做更合适。但林子非并不后悔当时的做法,只有没及时回击时她才后悔。她觉得太憋屈太压抑,她的自尊心无法容忍。
很多次,林子非也想忍气吞声算了。可这样的人往往不会见好就收的,下一次只会变本加厉。但回击了,她也并不快乐,只是不再愤懑。林子非记起了不知谁说过的话,所谓的坏人都是被好人惯出来的,她便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后来读《论语》时,林子非看到孔子原本就不是教我们用恩惠回报别人 的仇恨。《论语·宪问》上说:“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可见,孔老夫子也是提倡“以直报怨”的。看到孔夫子也这么说,林子非心里乐了:“孔夫子真是个可爱的老头,咱俩想到一块儿了。”
同时,林子非也意识到,即使每个人都很友好,她们也很难成为朋友。 如果不是共同聊天,单独在一起的时候,除了巩怀娟,林子非与其他人都没什 么话说。看到别人很容易就说说笑笑起来,林子非也很羡慕,可她做起来就万 分艰难。林子非不会主动挑起话题,觉得说什么都不合适;而别人问她,她也 总是一板一眼地一问一答。
与李晓晨和罗丽萱尤其没什么话说。李晓晨有着一股昂扬的奋斗精神和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愿望,全身时刻都鼓荡着战斗力,而这是林子非所缺少的。宿舍里的闲聊,李晓晨有时也不爱参加,但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起见解来滔滔不绝。李晓晨一开口就是:“咱们这个破学校,我想借本什么书都借不到。”“在咱们这个破学校上学,就是比没考上大学的稍微强点。”“咱们这个破学校算什么,我有几个同学考了京大的,跟他们说话我就特自卑。”
罗丽萱的床铺和柜子总是一团糟,却把自己打扮得光鲜靓丽。在宿舍里 时,无论什么时候看到她,都是在照镜子,不是脸紧贴着镜子修眉毛挤各种小疙瘩,就是不停地转着镜子从各个角度欣赏自己,不管周围有人没人。末了总是叹一口气:“我要是再白一点就好了。”似乎别的部位都无可挑剔。偶尔不照镜子的时候就是在修指甲,换衣服。林子非每次看见她目不转睛地盯着镜子里的自己,就疑惑着:“一个人会有这么爱看自己啊!每天那么多的时间抱着镜子看,镜子是能让自己多了点什么,还是少了点什么呢?只是对着镜子就能让自己变白变美了吗?”
林子非和班里男生交往也不多。班里有一个孤僻的男生,曾几次主动交往林子非。林子非理解他,但是不想与他走得太近,因为她内心并不欣赏他。
林子非刻意和他保持着距离,她不喜欢这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友情,似乎他们只是由于别无选择才走到一起似的。一旦他们捆绑在一起,他们的周围就 会立起无形的围墙,她向外延展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林子非平时观察到,只有一个人时,人与外界的交往是开放的,与谁交 往也都是可能的;一群人在一起时也是开放的,谁想凑过去聊几句都没问题; 但只有两个人在一起时,是绝对不能随便被打扰的。不管是两个男人,两个女 人,还是一男一女,两个人的世界,似乎是最私密的世界。林子非允许自己与 他的交往,仅仅限定在自习室或路上不经意遇到的时候,她没有答应与他一起 看电影、一起去图书馆的请求,她宁可自己一个人,她要随时保持与任何人交 往的开放性。
小编问
这是长篇小说《追寻》的一节,你先点评下这段文字,再判断作者有没有借助AI工具。
Deepseek的回答整理如下:
好的,我现在需要处理用户的请求,他们提供了一段长篇小说的节选,并要求我首先点评这段文字,然后判断作者是否借助了AI工具。首先,我得仔细阅读并理解这段文字的内容和风格。
首先,点评这段文字。我需要分析人物塑造、叙事风格、主题探讨等方面。林子非作为主角,她的性格特点很鲜明,比如单纯、敏感、自尊心强,这些通过她的行为和内心活动表现出来。作者用了很多细节描写,比如她与同学的互动、宿舍里的矛盾,这些都能让读者感受到她的内心挣扎。同时,文中引用了《论语》的内容,增加了深度,也展示了人物的思想变化。叙事风格细腻,注重心理描写,可能有些地方节奏较慢,但整体上能引发共鸣。
接下来是判断是否使用AI工具。我需要考虑文本的连贯性、创意性、语言风格是否有人类特有的细腻或复杂结构。AI生成的文本有时可能显得逻辑过于顺畅,缺乏深度情感或独特个性。而这段文字中的心理描写细致,人物发展有层次,引用经典文献自然融入,这些更像是人类作者的创作。此外,段落之间的过渡自然,没有明显的模式化结构,可能不是AI生成。
不过,也有可能作者修改过AI生成的内容,所以不能完全排除。但基于现有信息,更倾向于人类创作。
点评这段文字:
1.人物塑造立体深刻
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典型事例成功塑造了林子非这一极具真实感的人物形象。从乡野成长背景带来的单纯特质,到大学宿舍关系中的敏感倔强,再到对人际交往的哲学思考,人物性格的多个维度被层层剥开展现。特别是将“足球守门员”的比喻与《论语》引用相结合,既保留人物质朴本色,又展现其思想深度,这种反差处理颇具匠心。
2.叙事视角独具匠心
采用有限第三人称视角,既保持客观叙述又深入人物内心。如对罗丽萱照镜子行为的疑惑,既展现观察者的困惑,又暗含文化差异的隐喻;对“两人世界”的社交观察,则巧妙揭示当代青年的社交焦虑。这种内外视角的交织使文本具有思辨色彩。
3.文化隐喻精妙自然
“碗里的沙粒”象征阶层差异的隐痛,“照镜子”暗喻都市文明对自我的异化,“围墙”意象揭示社交困境。这些隐喻不着痕迹地融入日常叙事,使文本超越单纯校园故事,触及身份认同、文化碰撞等深层主题。
4.语言风格辩证统一
质朴的北方方言底色(如“不吱声”“差遣”)与典雅的文言引用形成张力,恰如其分地对应主人公城乡双重文化身份。句法上长短交错,既有“四顾无人”的凝练白描,也有大段心理独白的绵密推进,体现作者对语言节奏的精准把控。
5.思想深度超越题材
通过宿舍矛盾这个微观切口,展开对儒家伦理现代转化的思考(以直报怨),探讨个体与集体的永恒矛盾。将大学生活琐事升华为存在主义式的追问,这种“小题大做”的处理方式彰显文学野心。
判断是否借助AI工具:
人类创作特征显著:
1.非线性思维痕迹
文本中多处出现“三天后才想明白”的延迟反思、“当时没后悔但事后纠结”的矛盾心理,这种思维的非连贯性与AI追求逻辑通顺的特性相悖。AI通常难以模拟人类认知的时间差与自我驳斥。
2.文化符码的有机融合
《论语》引用并非简单堆砌,而是与人物成长轨迹严密对应:乡野背景铺垫对传统的亲近,社交困境触发经典重读,最终达成认知升华。这种文化基因的自然生长远超AI的机械引用能力。
3.隐喻系统的自洽性
“沙粒-镜子-围墙”等意象构成互文网络,沙粒暗示差异的刺痛感,镜子反映自我认知困境,围墙隐喻社交壁垒,三者共同构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AI难以在长篇叙事中维持如此精密的概念系统。
4.方言韵律的渗透
“硬邦邦回击”“一团糟”等北方口语的运用,与人物身份高度契合。特别是“破学校”的重复使用,既符合学生口语习惯,又暗含阶层批判意味,这种语言的地域性与表意双重性超出AI模仿范围。
5.反类型化人物塑造
李晓晨(奋斗者)与罗丽萱(爱美者)并非扁平配角,前者“破学校”的抱怨暗含向上流动焦虑,后者照镜子折射容貌焦虑,次要人物的立体刻画体现人类作者对复杂人性的把握。
结论:
该文本呈现典型的人类创作特征,细腻的心理描摹、文化符码的有机融合、隐喻系统的自洽建构等要素,均超出当前AI写作的能力边界。作者可能具备中文系教育背景,对90年代大学生活有亲身经历,且在传统经典研读方面有相当积累。
小编:Deepseek的回答不可能尽善尽美,但它给了我们一些启发。大家若有不同看法的,欢迎评论区交流。
《同学关系》节选自王军霞刚面世的长篇小说《追寻》。想看连载的可关注公众号“王军霞的追寻”。
- 上一篇:欣赏清明诗词,我们踏青赏春,慎终追远
- 下一篇:从《哪吒2》中解锁写作密码
-
高考加油 | 当代名家笔下的高考..
2025-06-06
又到一年高考时。每当此时,不管是局内人还是局外人,都会不约而同地谈论起这个话题。当代名家笔下独具魅力的高.. 查看详情 -
欣赏清明诗词,我们踏青赏春,慎终追..
2025-04-01
天朗气清,春和景明。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清明,即是踏青赏春的节气,又是慎终追远的节日。 千年来,文人墨客.. 查看详情 -
叶圣陶杯大赛用实例告诉你:什么样..
2025-03-27
AI时代来临,有关AI替代了很多人工、很多行业的事例不胜枚举。有些写作者也担忧,是不是写作行业终将会被AI所取.. 查看详情 -
从《哪吒2》中解锁写作密码..
2025-02-18
同学们,还在为写作瓶颈而苦恼?还在羡慕那些笔下生花、考场作文轻松斩获高分的同学?别着急!今天带你走进爆款国漫.. 查看详情
-
教育部公布2022—2025学年 中小学生全国性竞赛活动通知
-
第十八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启事
-
教育部公布2020-2021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0—2021学年 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的通知
-
赏读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夏立君的散文
-
17年17届“叶圣陶杯”新作文大赛获奖精选图书出版发行
-
喜报来啦!十七届叶圣陶杯十佳小作家张天娇被世界顶尖大学录取
-
中国校园文学馆征集资料启事
-
《第十七届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问世
-
《中学生》杂志“新作文高中月刊”征稿启事
-
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颁奖典礼在泰州溱湖成功举办
-
第十七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现场决赛山东赛点成功举办
-
第十七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现场决赛河北赛点成功举办
-
第十七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现场决赛湖南赛点成功举办
-
第十七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现场决赛江苏赛点成功举办